你的 App 專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。今天下午,設計師給了你更新版的 UI 設計稿,其中一個關鍵的按鈕顏色,從藍色改成了綠色。
你心想:「好的,這個很重要,必須讓所有人都知道。」於是,你打開了那個有 50 個成員的專案 Slack 大群,把新的設計稿截圖貼上去,並標註了 @channel
,寫道:「嗨,各位,最新的 UI 設計稿更新囉!重點是註冊按鈕的顏色,從藍色改成綠色了,請大家注意一下!」
你看著訊息成功發送,心中一塊大石落地,覺得自己盡到了告知的義務。
兩週後,測試版 App 熱騰騰地出爐。你打開一看,差點把手上的咖啡打翻,因為那個註冊按鈕,依然是刺眼的藍色。
你怒氣沖沖地跑去找負責的前端工程師,質問他:「我不是在 Slack 上說了嗎?按鈕要改成綠色!」
工程師一臉無辜地滑著手機,花了好幾分鐘,才從上千則訊息中,找到你那則被埋在各種插科打諢、系統通知和午餐訂單之下的「重要公告」。他聳了聳肩,說:「喔,這裡啊…我真的沒看到耶。那個頻道太多訊息了,我早就靜音了。」
你看著他,再看看那個藍色的按鈕,感覺自己的所有溝通努力,都被吸進了一個名為「已讀不回」的資訊黑洞裡。
遇到這樣的狀況,我想你可以確診為「單向溝通妄想症」。
病根在於,我們天真地以為,「資訊已發送」就等於「溝通已完成」。
我們誤把專案的溝通,當成了一場「電台廣播」。我們以為只要按下發送鍵,所有聽眾都會自動打開收音機,專心收聽,並牢記在心。
但真相是,在資訊爆炸的現代職場,你的團隊成員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「資訊同溫層」裡。工程師專注於 Jira 和程式碼(沒有意外的話程式碼優先, 會自主乖乖檢查、更新 Jira 或是其他開票系統的工程師是稀有珍寶) ,設計師優先活在 Figma 裡,而你的老闆,可能只看 Email 和 PPT(或是 Line ☺️)。
你用單一頻道發出的廣播,對他們來說,很可能只是被靜音的背景噪音。
你不能像個 DJ 一樣,只把訊息「播」出去;更需要像一位米其林餐廳的「行政主廚」,精心設計每一道菜(資訊),並確保它以最合適的方式(溝通管道),在最精準的時間(溝通頻率),送到最需要它的客人(利害關係人)面前。
你的工作,不是當一個 DJ 或是公頻廣播電台,而是設計一份合適的「資訊餵食計畫」。
這份處方提供的步驟,可以幫助你打造屬於你的「資訊餵食計畫」
在制定計畫前,先花一週的時間,默默觀察你的利害關係人們,是如何處理資訊的。
根據你的偵查結果,為自己畫一張溝通矩陣的草圖,以下是一個範例表格:
溝通事項 (What) | 溝通對象 (Who) | 溝通頻率 (When) | 主要管道 (How) | 次要提醒管道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高層進度匯報 | CEO, 各部門總監 | 每雙週 | Email + 簡報 | Slack 私訊 |
需求規格變更 | 開發者, QA | 即時 | Jira Ticket | 每日站會口頭提醒 |
UI/UX 設計定稿 | 前端工程師, PM | 當有更新時 | Figma 留言 | Slack 專屬頻道通知 |
這是治癒此病症最核心的心法。重要的資訊,絕對不能只說一次。 一個專業的 PM,會像一個厲害的廣告投手,用不同的素材(口頭、文字、圖表),在不同的渠道(會議、Email、Slack),對同一個目標受眾,進行多次的「資訊投遞」。
你的目標,不是避免重複,而是有策略地重複,直到你確信資訊已經被 100% 接收並理解。
好,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讓你胃痛的「藍色按鈕」場景。如果當時你手上已經有了這份「資訊餵食計畫」,情況會如何發展?
當你從設計師那裡拿到新的綠色按鈕設計稿時,你不會再衝動地發送 @channel
。你會先深呼吸,然後打開你的「溝通矩陣」,像個專業的快遞員一樣,開始配送你的資訊包裹:
#0000FF
修改為 #00FF00
。」好,我們來談談那個最無奈的「但是」。
如果,你已經有了完美的溝通計畫,但團隊裡就是有那麼一位健忘的同事,或是一位永遠不看 Jira 開票系統的主管,導致資訊依然卡住,該怎麼辦?(OS:這種人就應該一樣先鞭數十驅之別院)
那麼建議你的策略如下:
在過程中引導團隊,共同建立一個更可靠的溝通機制,來彌補人性的弱點。
所以,下次當你準備發送一則重要的專案訊息時,請先停下來問自己一個問題:
「我的目標,是『把話說出去』,還是『讓事做對』?」
一個專業的 PM,從不假設自己的訊息會被自動接收,一定會像一個超偏執的快遞員,精心規劃路線、選擇最合適的交通工具,並在包裹送達後,堅持要對方親自簽收。
因為在專案管理的世界裡,沒有被確認的溝通,就等於沒有溝通。
每當遇到已讀不回的慣犯:
你給我吃!